银行消费贷款异常监管部门应当加重监察力度

网友 综合百科 2025-11-04 09:33:08 0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零售金融领域“攻城略地”,尤以消费贷、信用贷等业务为重。但在加速扩张的同时,一些银行频频违规,风险陡生。为此,北京、浙江等地监管部门纷纷出台文件,加以“约束”。如日前,针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浙江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所谓个人消费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指定消费用途(主要包括住房、汽车、一般助学贷款等)的人民币贷款业务。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出台鼓励消费政策,个人消费贷款得到迅速发展。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达41.25万亿元,同比增加6.2万亿元,增幅为17.7%,比全部贷款增速高5.13个百分点。

显然,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个人消费贷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是,一些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在消费贷展业过程中频打“擦边球”,以致乱象丛生。有的贷前调查不尽职,出现多头授信,产生业务纠纷;有的向无收入来源等不具备贷款条件者放贷,结果发生不良;有的贷后管理缺位,使贷款被挪作他用,偏离消费属性,尤以违规进入楼市、股市为甚,不仅推高居民杠杆率,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也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事实上,在消费贷的资金用途等方面,监管部门并非没有划过“红线”,但禁止性规定当前,仍有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经营效益,放松贷款管控,这就无可避免地埋下风险隐患,引起监管部门高度警觉也在情理之中。一如浙江银保监局在《通知》中重申消费贷业务合规底线,再度强调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个人消费类贷款;不得以未解除抵押的房产抵押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等。

在笔者看来,鉴于个人消费贷款体量之大,发展之快,且今后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在下发“红头”文件的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切实遏制消费贷款被“异化”。

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必不可少。各地监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现场检查,对制度执行不力,风控能力较差,违规问题较多的金融机构,及时采取约谈、限制业务、行政处罚等必要手段,以形成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高压态势,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尽快出台《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补齐制度短板。具体而言,监管部门应对现有消费贷款监管规定进行归纳梳理,形成专门制度,严格管控。要明确展业资质,禁止不具备条件的机构涉足个人消费贷款领域。要进一步细化消费贷款的用途,并以负面清单形式明确消费贷款不得进入的领域范围。要落实信贷管理主体责任,强化贷款“三查”和内部问责机制建设,并强调行业信息共享,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要将消费信贷信息纳入统一的社会征信体系,对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的借款人及时纳入征信“黑名单”,提高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

当然,在“举起大棒”的同时,监管部门还是应当鼓励创新,对于金额较小的消费贷款,在确保用途合规、资金流向合理、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成本,使该业务得以更好发展,为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添薪加火。

Tag: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邮箱:303555158@QQ.COM。 欢迎关注 企业摆账网

企业摆账网

企业摆账网提供个人/企业摆账,大额存单质押摆账,银承摆账,工程亮资,企业增资验资,公司注册资本实缴,代办验资报告,企业存款证明,企业资金证明以及上市公司审计过账和美化财务报表等大额资金业务。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免费咨询!

Copyright © 格特瑞商务咨询-企业摆账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190028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