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心理分析之理性预期假说

2024-05-21 09:50:29 来源:互联网转载或整理 浏览量:
经济学坚信,在人类行为中,理性行为占支配地位。确实,在过去20年左右,这项信念不断地被精炼,形成所谓理性预期的假说。这项假说系根据三项相互关联的前提。第一,人类不会不理性地行为——例如,他们不会把手放到火中(当然,除非他们能够从这种行为中得到快乐!)。第二,个人会经由错误而学习——这是说,如果他们把手放在火中而被灼伤,他们不会再愿意这样做。第三,个人之决策受他人影响——这是说,他们不会把手放到火中,只要别人曾经试过,或别人告诉他们。在这种分析方法中,群体行为是所有个人理性行为的简单总和。

但是,不需花太多工夫即可发现,理性预期的假设不能为经济起伏或金融市场过度投机、提供严密的分析。既然决策是独立的,理性预期不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的预期会凝聚成共识,这种共识却具有“不稳定”之木质。这里必定有理由,人为什么会在同一时间做相同的事。而且,这里必定有理由,人为什么会在同一时间做奇怪的事。举例来说,类似1634年在荷兰所发生的“郁金香热”事件,怎能说是独立个人理性决策的结果?简言之,这里必定有非常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市场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与基本面相互背离。

近年来,个人动机的题目已经为许多心理学家深入研究。研究结论与经济学家之前提及的信念并不一致。通过逻辑与直觉,对于某既定刺激,产生众多复杂的潜在反应,这个现象已受到相当多的验证。你可能会质疑,经济学家如何能认定,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人处于特定刺激下,会倾向于产生一模一样的反应?

经济学本身的回答是统计性的。根据所谓的“大数法则”,一大群显然是随机而不相关的事件,能产生可以预测的结果。但是,非常有趣的是,为什么大数法则在实际运作中经常被忽略。它被视为自然法则,然后让它自生自灭。但是,该法则有令人惊讶的重要暗示:规律是由随机波动发展出来的。换言之,个人不可预测的行为会收敛到大众可预测的行为之中,这并不是因为数学上机械式的运作,而是因为群体本身的控制性影响力。

这意味经济学理论需要面对一项革命性的范式转变—即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本前提,以及其信念结构的改变。往好里说,经济学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真正理解经济波动的本质。往坏里说,经济理论无法解决当前的种种难题—失业、通货膨胀、全球污染、环境破坏,原因在于,它对于广大的自然力量与特定的人类心智,完全误解了。

TAG:理性预期

相关文章

  • 大都会保险实力如何?
  • 融资融券是什么意思?融资融券如何交易
  • 存钱5万最聪明的方法?5万一年死期利息多少钱?
  • 花呗逾期多久上征信?花呗逾期会有哪些后果?
  • 办农业银行卡需要什么条件可以办?
  • 哪里可以网上借钱?
  • 医保统筹是什么意思?
  • 社保缴费三个档次表细分,社保交哪个档次最划算?
  • 天安人寿逸享人生年金保险怎么样?教您几个实用的方法
  • 房贷基准利率多少?
  • 日元现钞换人民币汇率 日元现金换人民币汇率
  • 95558是什么银行
  • 20亿日元汇率 28亿日元对人民币汇率
  • 为什么美元涨日元跌 为什么美元兑日元跌跌跌跌
  • 九千万日元兑人名币的简单介绍
  • 80万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9980万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 前置过滤器怎么选择(正确挑选前置过滤器方法介绍)
  • 人民币兑换欧元的基准货币 人民币兑换欧元的基准
  • 香港币换算人民币汇率 银行香港汇率人民币换算
  • 日元对美元币汇率今日价格 日元对美元6日汇率
  • 黔ICP备19002813号